说着,略微停顿了一下,徐启光又说道:“此外,福建陈氏父子,在泉、漳等地引进红薯,推广种植,也已经好几年了,据臣所知,福建山丘,种植红薯之地,已达十余万亩。”
“陛下若是有意推广,可下一道圣旨,命福建、江浙官员,携带种子,前往甘陕,种植推广红薯。”
听了徐光启的话,朱由检不由得微微点了点头,说道:“学士所言,甚是有理,朕这便下旨,命福建、江浙官员,推广种植红薯。”
说着,略微停顿了一下,朱由检又说道:“只是,推广种植红薯一事,事关百姓民生,非有熟悉此中事务之人主持此事不可。”
说着,朱由检瞧了徐光启一眼,然后又说道:“朕听闻学士,曾写了一本农书,可有此事?”
听了朱由检的话,徐光启不由得又微微愣了一下,旋即躬身说道:“回禀皇上,却有此事,是臣在万历、天启年间编纂的,现今尚未完本,不想却已传至皇上耳中。”
朱由检微微沉吟了片刻,旋即又问道:“朕听闻此书涉及农事,与民休戚,不知学士,还需多久,才能完本?”
徐光启微微思索了一下,才又躬身说道:“回皇上,农书初稿,大致已经完成,但其中难免还有疏漏之处,增补修缮,尚需一到两年,方能付梓刊印。”
朱由检微微沉吟了一下,却又转头问王义道:“王义,朕记得司礼监就有一个印经厂吧?”
“是的皇上。”王义躬身应道。
朱由检微微沉吟了一下,然后又说道:“嗯,徐学士,朕意在户部设一农书局,专门从事整理和编纂历朝历代农书,学士可愿任此总编纂官?”
听了朱由检的话,徐光启不由得也愣了一下,他现在已经是礼部侍郎,三品gāo • guān,专任户部,哪怕是平调,担任户部侍郎,都会觉着有些委屈。
户部权重,跟礼部也说不上谁高谁低,但礼部侍郎,是通往内阁的终南捷径,历次内阁阁臣遴选,多半都是从礼部擢升的。
可以说,礼部权柄虽然不大,但却是清要之职,甚至很有可能会晋升入阁,成为内阁辅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