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户部之下的农书局,哪怕这个局的级别很高,总编纂官是户部侍郎衔,但是跟自己的礼部侍郎比起来,换成旁人的话,肯定也会觉得委屈,甚至可以认为是被贬谪了!
书局编纂官,除了成祖时的《永乐大典》,是由内阁首辅解缙和黑衣宰相姚广孝牵头,担任总编纂官外,其他书局的编纂官,地位可都不怎么高!
只是,就如皇帝所说的一样,农书之事,涉及农事,与民休戚,事关亿兆百姓,如若真的能够编纂一本集古今所有农书于一体的农书典籍,也是一件造福百姓,名留青史的大事。
想到这些,徐光启心中再没有任何的犹豫,躬身朝朱由检行礼说道:“皇上,臣愿意。”
见徐光启答应,朱由检心中也不由得长长地松了一口气,徐光启本身就是农政方面的专家,有他做这个总编纂官,编纂的农书,自然能够贴近百姓民生,造福百姓。
只是,徐光启可不仅仅只是农政方面的专家,在其他方面,特别是在科技方面,徐光启能够发挥的作用,更大!
微微松了一口气后,朱由检又说道:“学士也只需把握农书局的总方向,时不时的检查督促编纂编辑,整理编修农书即可。”
“至于农书局的总体构架,需要多少人手、经费,需要多少编纂官,学士不妨上个条陈,陈述此事,有合适的人选,学士也大可上书举荐,朕绝不吝惜。”
“是,皇上。”徐光启急忙躬身应道。
略微停顿了一下,朱由检又说道:“还有推广种植红薯一事,也需一人总揽此事,学士心中,可有合适人选?”
听了朱由检的话,徐光启也不由得微微愣了一下,原本,他刚才听朱由检说需要一人专门负责推广种植红薯之事,还以为朱由检想让他负责这事呢。
可没想到话锋一转,朱由检却又弄出一个农书局来,要让他负责编纂修缮历朝历代的农书。这样一来,自己自然不可能再离开北京,去甘陕推广种植红薯了。
而现在,朱由检竟然让他推荐负责此事的官员!